Banner

南極簡介

資料更新:2016 年 7 月(特別註明除外)。

南極地圖

基本資料

面積(南極洲)
陸地面積約 1,420 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五大洲。當中,約 2% 是裸露的陸地,冰架(ice shelves/冰棚)面積約為 150 萬平方公里,其餘為冰封之地。注意冰架的面積正隨地球暖化而漸漸縮小。此外,九月時南極外約有 2,000 萬平方公里的海面受到冰封。
面積(南極大陸)
即南極洲減去島嶼與冰架的面積,約為 1,240 萬平方公里。
位置
南極當然位於地球的最南端,最接近的大陸是南美洲,南美洲最南端(Cape Horn) 跟南極半島的最近距離約 960 公里。南極大陸距離澳洲大陸東南端約 3,600 多公里,離南非則約 4,200 多公里。

另外,南極點距離香港約 12,470 公里,離北京約 14,440 公里,離上海約 13,460 公里,離台北約 12,790 公里,離北極點則不多不少剛好是 20,000 公里。(這不是巧合,而是早期的「公尺」和「公里」根本就是這樣定義出來的。)
最高點
Vinson Massif(文森峰,海拔 4,897 米)。
最低點
Bentley Subglacial Trench(-2,555 m),但上面覆蓋著約 4,800 米厚的冰。
平均高度
2,160 米(世界七大洲之中最高,其次為亞洲 – 只有約 1,000 米)。
氣溫
南極內陸高原平均氣溫攝氏 -57 度(七大洲之中最冷)。南極冬季外圍氣溫攝氏 -15 至 -35 度,內陸氣溫則低至攝氏 -40 至 -70 度,1983 年 7 月 21 日在「寒極」(Pole of Cold,俄羅斯的 Vostok 研究站附近)更錄得攝氏 -89.2 度的地球上天然最低溫紀錄。夏季南極半島的溫度可升至攝氏 15 度或以上,內陸則仍維持在平均攝氏 -25 度。南極平均較北極寒冷,北半球的最低溫紀錄是 1892 年 2 月在 Verkhoyansk(63°27.5′N 142°47′E)及 1933 年 2 月在 Oimyakon(67°33′N 133°23′E)錄得的 -67.7 °C。
雨/雪量
年平均少於 5 厘米(七大洲之中最乾),故南極可說是一個冰封的沙漠【註】根據定義,年平均雨/雪量少於 25.4 厘米的地方便算是沙漠。 [X]。其中,南極半島及外圍的雨/雪量明顯較內陸多。
水/冰量
南極冰層平均厚度約 2,300 米,共約 2,600 萬億噸的冰佔全球冰量的九成,或全球淡水量的 75%。
風速
南極年平均時速 80 公里及沿岸最高達時速 320 公里的風速,令它成為全球最大風的地方。在南極一些地方,平均每三天便會刮起颶風級的風暴。
人口
南極沒有人類永久居民。每年夏季約有 5,000 名科研人員在南極,據統計 2015-16 年共有 39,037 名從遊客海、空到南極旅遊(包括只在船上遠觀的遊客到訪,比較 2005-06 年的數字是 26,245,增加約 48.7%)。冬季則約有 1,000 名科研人員留守在南極。
時區
地理上南極洲覆蓋全球所有時區(也算是七大洲之中獨一無二的),不過因南極很多地方不是太陽大半天以至全天都出來(或不出來),調整時區的意義不大。

何謂「南極」?

「南極」只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相關的定義有不少,較常見的包括:

  1. 地理上:有人把「南極」等同於「南極大陸」或「南極洲」。
  2. 地理上:有人把南極圈(Antarctic Circle,即南緯 66°33'37'')以南界定為「南極」,亦即每年最少有一天太陽會不下山和最少一天不升起的地方。南極圈隨地球自轉軸的漂移而每年移動約 14.5 米,一萬年後會移至南緯 68° 左右。有趣是按此理解,我想有八成以上曾到過「南極」的人(包括我自己)其實並不算到過「南極」。
  3. 地理上:以海上浮冰的北面邊緣為界,即約南緯 53°-60° 之間。但這樣定義「南極」,夏、冬兩季的面積便相差一倍以上,界線亦難以劃定和年年不同。
  4. 生態上:在南緯 40° 到 60° 之間的海洋上,低緯度較暖的海流跟南極附近深層水底湧上的冷流匯合形成一層海水水溫和鹹度突變的交界,稱為「南極鋒」(Polar Front)或「南極幅合帶」(Antarctic Convergence,也譯作南極輻聚帶、南極環極流、南冰洋輻合流、南極匯流圈、南極匯聚帶 ...... 還是用英文好了!)。這交界彎彎曲曲,南北位置隨季節變化,交界以南可算是生態上的「南極」範圍。
  5. 政治上:根據《南極公約》,南緯 60 度以南便是「南極」。這地區不屬任何國家,亦沒有人類原居民,是一片「和平與科學之地」。

南極點

跟南極相關的「極點」同樣有不少,包括:

  1. 地理南極點(Geographic South Pole):即南緯 90 度、南到不能再南、只有北方沒有東方、南方、西方的一點。
  2. 「地旋南極點」(South Pole of Rotation):地球自轉軸的南端,跟地理南極點誤差少於 20 米,並以 435 天的週期轉動。
  3. 「南方最偏遠極」(Southern Pole of Inaccessibility):即南極大陸上離海岸平均距離最遙遠的地方,位於 82°06'S, 54°58'Eicon【註】不同人、不同年代、不同定義,「南方最偏遠極」最少存在著四個不同的位置。 [X]
  4. 「冰穹 A」(Dome Argus / Dome A):位於 80°22'S, 77°21'Eicon,是南極大陸冰蓋的最高點,海拔 4,093 米。
  5. 南磁極(South Magnetic Pole):地球磁場垂直延伸出南半球的一點,位置不停改變,現時每年約向西北偏北方移動 55 公里,2001 年約位於 65°S, 139°Eicon 的南冰洋上,2015 年已移至大約 64.26°S, 136.59°E 的位置icon,離地理南極點足足有 2,860 公里。【註】有關磁極的定義或許較難明白,沒物理學底子的要明白何謂磁場、磁力線或許已有困難,學過物理的也別把書本上簡化了的概念當成現實的全部。事實上地球磁場並非書本上那種像一根磁鐵放進了地心的模樣,而是在地球上不太平均地分佈,而且隨時間變化。 [X]
  6. 地磁南極(South Geomagnetic Pole):把地球磁場通過計算想像成地心內有一條大磁鐵,這「磁鐵」南極延伸出來的位置,2015 年通過計算位於 80.31°S, 107.38°Eicon

南極名稱的由來

中文名稱直截了當,英文名稱 "Antarctica" 則源自希臘文 "Antarktos",意思是「熊的對面」,而這頭「熊」(Arktos)即星空裡的大熊座,它代表著北極,固 "Antarktos" 也就是「北極的對面」。

南極的形成

南極大約在二億至二億五千萬年前開始從「盤古大陸」(Gondwanaland)向南漂移,約四千萬年前漂至大約今天的位置。在還沒漂至今天極南位置之前,南極曾經是一片寒帶森林,甚至有恐龍生活。

南極公約

1959 年 12 月,12 個國家簽訂《南極公約》(Antarctic Treaty),當中包括 14 條條文,並宣示南極為一片「和平與科學之地」。除 12 個原簽約國(Original Signatory)【註】原簽約國包括阿根廷、澳洲、比利時、智利、法國、日本、紐西蘭、挪威、南非、英國、美國和蘇聯(俄羅斯後來取代了蘇聯)。 [X]外,截至 2015 年另有 17 個「顧問成員」(Consultative Party)【註】「顧問成員」包括巴西、保加利亞、中國、捷克、厄瓜多爾、芬蘭、德國、印度、意大利、南韓、荷蘭、秘魯、波蘭、西班牙、瑞典、烏克蘭和烏拉圭。 [X], 這合共 29 個國家有權參與南極事宜的決策投票。此外,還有 24 個沒有投票權但承認《南極公約》的「同意國」(Acceding State)。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83 年 6 月 8 日承認《南極公約》,並於 1985 年 10 月 7 日成為「顧問成員」。

《南極簡介》- 本頁留言

注意:除標明 <站長> 的留言外,其餘的回應皆為留言者的個人意見和資料。

留言 讚好謝謝!

你的名字 *
你的回應 *
你的評分
最差 1 2 3 4 5 最好
你來自
你的電郵
你的網頁

注意:留言或回應只用作個人旅遊經驗分享、對這網站的意見或相關的旅遊查詢。與此無關、不法、不雅的留言或廣告宣傳將被刪去,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