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岸上看見的海鳥
白鞘嘴鷗(Snowy sheathbill)
到南極探訪企鵝巢穴時,常會看到白鞘嘴鷗賊頭賊腦地巡視。牠們會覷準機會,偷取企鵝父母餵飼子女時掉下的食物碎屑,或者吃掉父母一時大意遺下的企鵝蛋,甚至主動攻擊孤身的雛鳥。
牠們三歲開始可以交配。牠們常在企鵝繁殖地附近築巢,一次可誕下兩或三只鳥蛋,雛鳥經過約 50 天後便會自立。






南極賊鷗(South polar skua)
南極賊鷗的「賊性」從小已見端倪。牠們通常會一次誕下兩隻蛋,先孵出的佔有絕對優勢。牠們從不會孔融讓梨,先孵出的除總是先奪去父母帶來的食物外,間中甚至會發生骨肉相殘的事件。年幼的有時又會給趕出鳥巢,不幸遇上另一對父母便會立即受到獵殺。由於鳥巢常築在企鵝鳥巢附近,雛鳥的另一個威脅是誤給企鵝踩死。南極賊鷗是捕獵者,獵物主要包括魚和磷蝦,但也不放過其他機會。
- 常用名稱
- 南極賊鷗(South polar skua)
- 學名
- Catharacta maccormicki
- 體長
- 53 cm
- 翼展
- 1.3 - 1.4 m
- 數量
- 約 6,000 - 15,000 隻(IUCN)
- 分布
- 繁殖地集中在南極大陸沿岸及附近海島,活動範圍則廣及南半球南部各處海岸與水域。
鸕鶿(Cormorants)
鸕鶿擁有由油脂保護的防水羽毛,讓牠們可潛進水深 25-50 米覓食,維時可超過 1.5 分鐘,不過牠們返岸後還是喜歡利用陽光曬乾羽毛。牠們常跟企鵝和其他鳥類在相近地方築巢,尤其喜歡在山坡地上。牠們每次產下兩至四隻蛋,孵化期 23 至 25 日,由父母雙方共同負責。
- 常用名稱
- 藍眼鸕鶿(Blue-eyed shag 或 imperial shag)
- 學名
- Phalacrocorax atriceps
- 體長
- 68 - 76 cm
- 翼展
- 1.24 m
- 數量
- 約 10,000 對(2004 年)
- 分布
- 南美洲南部、福克蘭群島和其他亞南極島嶼。
海鷗(Gulls)
云云鷗科(Laridae)鳥類中,只有黑背鷗(Kelp gull)常見於南極地區。事實上黑背鷗主要生活在紐西蘭、澳洲南部、南美洲南部和非洲南部,在這些地方的港口或海岸不難碰見這種飛鳥。
海鷗的適應能力很強,雖然身為海鳥,部分卻可生活在內陸的淡水湖泊。牠們幾乎吃任何可吃的食物,捕獵方法亦多樣化,既可從空中突襲,又可靜待水面找食物,機會來臨又會搖身一變成為吃腐肉動物(scavenger)。甚至牠們找伴侶的方式也很能適應時勢,遇上陰盛陽衰的情形時,可由兩隻雌性海鷗各自在外交配後回來共築一巢。
- 常用名稱
- 黑背鷗(Kelp gull)
- 學名
- Larus dominicanus
- 體長
- 54 - 65 cm
- 翼展
- 1.28 - 1.42 m
- 數量
- 330 萬至 430 隻(IUCN)
- 分布
- 紐西蘭、澳洲南部、非洲南部、南美洲南部和其他亞南極島嶼。